教英語卻不會族語,紀錄片帶你看都會區原住民族的日常

原住民族湧入都會區,文化、工作、生活三者如何結合?

發布日期:2020-11-28

台灣推行各族群語言檢定多年,原住民族的族語老師近年也開始進入校園當中進行教學,然而各族群人數不一,並不是所有人都找得到老師;桃園在地以都市原住民族日常為主軸拍攝的紀錄片《一起一起》就以族語老師的熱情以及人口數少的族群心中的苦惱,闡述了在語言文化傳承上的對比。


(圖:紀錄片劇照,由桃園市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提供 )

「英語我還可以教,但是邵語我不會啊。」

全國約莫只有將近 800 人的邵族人之一,就是本次《一起一起》紀錄片的其中一位受訪者;身為英語老師的她,搬到了只有不到 40 位邵族在籍人口的桃園,光是要遇到族人就得要相當有緣分,雖然非原住民族的丈夫大力支持她傳承自身文化給孩子,但是不會講,也沒有老師可以學。

「雖然他們不一定是原住民,但是想學的我都會用力教。」

另一方面,雖然人數多了一些,也在桃園當地有著族語老師,學生裡卻不見得存在同一個族群的族人;本次紀錄片的另一位來自噶瑪蘭族的受訪者,對此則相當樂觀積極,即便來學族語的學生並不是噶瑪蘭族甚至連原住民都不是,也鼓勵他們用族語把族歌唱出來,出去參賽得獎回來。

「有些族群人少,但他們的語言可能跟其他人相近,聚在一起,聽不太懂也還是會聊天。」

台灣目前正名的原住民族約 16 族,各族都有各自的語言;現在仍然會使用族語的多為中老年齡層原住民族,紀錄片另一位在文化健康站照顧長者的受訪者就提到,在都市中,只要聚在一起,即便有些長者比較害羞,但有人說他聽得懂的族語,依然會默默靠過去。


(圖:紀錄片劇照,由桃園市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提供 )

「雖然並不一定都有老師,但我們幾乎可以在桃園找到所有在台灣生活的族群。」

找不到人來教,或沒有人可以教,都是原住民族在都市裡的縮影。看似仍存在的原住民族族語文化人才荒,從人口數據來看,應該有機會日漸緩解。根據原民會的統計,桃園成為了佔比 13.43% 全國原住民族人口第一的都會區;且原住民族工作人口,佔比 14.13% 同樣位居第一。

「更重要的還是,大家為什麼會聚在桃園?」

原住民族人口逐年增長,即便不是所有族人都熟系自身文化,桃園仍在語言、飲食中逐漸融入了跨族群的身影,《一起一起》紀錄片也因此徵集到了跨越了 7 個族群的 8 位受訪者,從都市中的老、中、輕三代,探討原住民族為何會聚集到桃園來生活?現在的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面貌生活著?

如同異國美食的傳入,跨族群的飲食也被帶入即將於 11 月 28 日舉辦的《一起一起》紀錄片首映的活動規劃中,拍攝與主辦首映的桃園市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即與在地的咖啡廳合作,將阿美族、賽夏族等一起傳入桃園的食材以 Pizza、燉飯等方式呈現,作為大眾認識都市原住民族,在感官上的文化刺激。

▎聯繫方式
史任捷:0988-878-456/snake@matataiwan.com
方克舟:0911-231-762/benson@matataiwan.com

更多資訊:
一起一起 桃原故事集數位典藏影音平台
都音Tuying